沈从文,1902年12月28日生于凤凰镇竿城(今沱江镇)。原名岳焕,笔名懋林、上官碧、窄而霉斋主人、甲辰、小兵等,苗族,兄妹9人,上有一姐一兄。沈从文4岁开始识字,6岁读私塾,1913年,进凤凰模范国民学校(今文昌阁小学)。1917年,参加土著部队,后在陈渠珍部任书记、司书等职。1922年,从文闯北京,住湘西会馆。1924年12月22日在《晨报》副刊第一次发表《一封未曾付邮的信》,此时,从文在北京大学旁听,博览群书。1926年,出作品集《鸭子》。1929年始,先后在中国公学、武汉大学、青岛大学任讲师。1933年起在北平编辑中小学国文教科书,1939—1946年任西南联合大学副教授、教授。1946~1949年。任北京大学教授。此间,从事业余写作,1933—1 934年、1946—1948年编辑《大公报》、《益世报》等文艺副刊。从文写作精神顽强,终日埋头书案,常说“时间可以战胜一切”。他的近500万字的文学作品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,代表作有《边城》、《从文自传》等..其作品虽然也写都市生活、城市各阶层人,但主要写家乡水边人的哀乐故事,被誉为乡土作家。北平解放前后,他摒弃各方面的裹胁与劝告,毅然留在国内。1949年8月,沈从文由北大转到北京历史博物馆任设计员,后任副研究员。他认为文物学是“实实在在的学问”,甘愿做“人弃我取”的工作。1978年,沈从文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,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文物工作者与专家。从文主编的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》,不单凭古代文献、杂文、实物资料为信,而以墓葬出土的陶、土、木、石、铜诸人形俑和图像、壁画,结合文献综合研究。其文物论著约100万字,其中1 981年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》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,被文物界称为“不朽之作”。1981年,从文应一些大学之邀赴关国讲学,他眷恋祖国,心系事业,急不可待地回来了。1988年5月10日,文星陨落。享年86岁。沈从文是国际笔会北京分会会员,中国作家协会、美术家协会、历史学会会员,是中国著名的作家、史学家和考古学家。他从第二届起任全国政协委员,是第六、七届全国政协常委。
少年沈从文不仅没有读完小学,就是在读书期间,也常常是逃学的顽童。他生性是不安分读死书的人,心总是为一种新鲜声音、新鲜颜色、新鲜气味而跳动。他逃学去看别人绞绳子、织竹簟、做香、下棋,看木匠做工,看铁匠打铁,打拳,看冥器铺,看放风筝,看河里游动的水蛇,并与伙伴跳下河泡得肌皮子发青。逃学前是提着书篮上学去的样子,然后与伙伴一起把书篮藏在土地庙神龛后面,以为无人敢动。沈从文天性聪明,上帝派给人类的智慧,他应是多得了一份。虽然逃学,但背书任务总能出色完成。尽管如此,父亲却不能容忍他的逃学。父亲希望他有大出息,能将祖辈的荣耀发扬光大。湖南凤凰的竿军,是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作为的部队,出过不少名将。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19世纪就在这支部队里勇立战功而官至贵州提督,荣归故里,特在凤凰城里买下房地产,成为显赫之家。而亲戚中,有人后来当上了中华民国的总理。沈从文父亲也是终身在做将军梦,他曾投军随乡人将领罗荣光镇守大沽口炮台,抵抗过中国近代史上最凶恶的敌人,后来又密谋刺杀复辟称帝的袁世凯,因事泄败走远方。他当然希望将军之火永传下去。当他看到沈从文逃学时,不知多少次喝斥他跪在地上,有一次竞怒吼着要砍掉沈从文的手指,沈从文只好答应改过。可是,不久又逃开了去。直到被一位叫田个石的老师罚跪在校园楠木树下,个石先生语重心长地说:“要记住,自轻必然自贱,自尊才能自贵。”从此,沈从文一改顽童习气,专心向学。他立下了志向,将来做一个有出启、的人。
沈从文的父亲将家产的{随身带着,大沽口陷落,家产损失干净,沈从文家的家道便中落了。在凤凰,当兵是很多人的出路,且能混得一份口粮。沈从文也想成为军人,走祖父的路。1917年,14岁的沈从文只能当预备兵,进技术班,进行艰苦的训练。两个月后考试,及格转成正式兵,领薪饷。可是沈从文考了3次都不及格,留级训练8个月以后,他终于背起行李到辰州(沅陵)投军去了。
沈从文的从军生涯一开头很顺利,他担任张学济司令的护卫。张是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军政长官。湘西部队繁杂,矛盾重重。每次出门,张学济要派二三十名士兵组成卫队,沈从文是卫队头头,随部转战各地。后来,由于辰州形势恶化,各司令部会商结果同意湘西军队各划定防区清乡剿匪。张学济提出到他家乡沅州(芷江)驻防,沈从文随部驻扎在芷江防区的怀化镇。这镇上只有300户左右人家,却驻扎了500名士兵。生活艰苦,每天吃豆芽菜汤糙米饭。五天一次逢集可吃到3两(150克)左右的猪肉。大家都盼着移防。移防时,先发下个月的饷银,好大吃一顿。更盼望杀人,因为每次杀人后可吃一顿酒席。根据前清传下来的规矩,刽子手把人一刀一个杀完后,就拿刀走到屠户案边去,照规矩在各处割肉,一共可割70多斤作为犒赏,自然官兵人人有份。士兵不仅生活艰苦,也单调无味。因此,杀人不仅可以改善生活,也成了士兵们的娱乐。沈从文后来回忆说:“爱刺激,除了杀头,没有可以使这些强壮的一群人更兴奋的事了。”事实上,清乡队伍一到怀化,各地的团总就送来43个乡下人,有27人第二天就被砍头,另有5人也在第二次赶集日杀了。沈从文在《我的教育》中说每五天一集要杀四五个人显然不是夸大。他在自传中写道:“1914年前后,有个姓黄的辰沅道尹在那里杀了约2000人,1916年黔军司令王晓珊在那里又杀了3000人,现在轮到我们军队做这种事,前后不过杀2000人罢了!”到怀化镇时沈从文已做文书,曾为700多起死刑案记录口供。他对这些死在刀下的人是否真的有罪感到怀疑。即使对真有罪的也异常同情。他看到军官从拷打犯人逼他们招供中可以勒索钱财;有时要犯人“捐款”,缴纳若干枪械子弹费再行取保释放。
沈从文眼前的生活不是他向往的生活,精神上他总觉得缺了什么。这时外面的世界新思想流行,他便和司令部的秘书官、一个老书记一起,合订一份《申报》来看。怀化镇有一位姓文的秘书,对沈从文后来弃武从文,走上治学道路起了很大作用。他教育沈从文要看报纸,还要看辞书,要好好读书识字。他说天下稀奇古怪的事物都在书里写着。书记官还教他做古诗,以叔辈的感情开导、教育他。张学济的部队在沅州不得人心,内部也矛盾重重,在湘西军阀混战中终于瓦解。这时,沈从文心中决定另找出路,他决定弃武从文,立志当一位作家。不久他便将原名沈岳焕改成沈从文。他要以文为武器,改造他所生存的社会。
脱离军队后的沈从文贪婪地开始自学。细读《红楼梦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封神演义》、《聊斋志异》、《今古奇观》、《隋唐演义》、《东周列国志》、《七侠五义》、《小五义》、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天方夜谭》,以及林纾用古文译的大量小说。
沈从文本已厌倦了军队生活,但陈渠珍的改革吸引了他。陈渠珍也是凤凰人,1920年他当上湘西巡防军统领,负责湘西军政。陈渠珍驻节保靖,提出“保靖(境)息民”的口号,采取一系列改革建设湘西的措施。比如推行自治、大办学校、兴办工厂等等,人心思治,世风日佳,一时出现了中兴气象。怀着改造社会的愿望,沈从文来到了保靖县城。
初来保靖,沈从文找不到自己的工作,很长时间无所事事,东游西逛。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,沈从文得到了苦练内功的极好机会,保靖成了他从边城走向世界的转折点。后来由于他的字写得好,被一个姓熊的高级参谋录用为司书。他的字使他得到较优越的地位,因此,他努力练字。他最景仰王羲之。为了临帖,他5个月内居然买了17块钱的字帖。他的月薪开始4元,后加到6元。沈从文后来成了有名气的书法家,他的草书300幅在1946年以每幅1万元的价格被人抢购。
工作一段时间后,他随部队去了一趟川东,回来后,陈渠珍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做书记。这又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机。陈渠珍本人是一个儒将,常以王守仁、曾国藩自诩,酷爱读书,常作文赋诗,有著作问世。他家中有四五个大楠木橱柜,装的都是宋明清旧画、几十件铜器古瓷,还有十来箱书籍、一大批碑帖、《四部丛刊》等等,共有24部书籍由沈从文清理。这让沈从文饱读了中国经史子集。他在《自传》中写道:“无事可做时,把些旧画一轴一轴地取出,挂到壁间独自来鉴赏,或翻开《西清古鉴》、《薜氏彝器钟鼎款识》这一类书,努力去从文字形体上认识房中铜器的名称和价值。再去翻那些书籍……翻四库提要。这就是说,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份中,用一份颜色、一把线、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,以及一组文字,加上自己生命做成的种种艺术,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。由于这点初步的认识,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,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,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。”
陈渠珍的改革活动,沈从文作为书记员亲身参与其中,使他对新世界充满了热情和向往。同时,“五四”运动给了他极大的影响,他从一个印刷工人那里读到许多新杂志,受到了新思想真正意义上的启蒙。最后,他终于决定去北京读书。北京是新文化发源地,是新思潮波涛汹涌的地方。于是,沈从文就这样怀抱着烂熟于心的湘西山水人物,抱着一个新的理想,在1922年从保靖动身,向北京走去。这一年,他20岁。
凤凰孕育了沈从文,北京成就了沈从文,而保靖这个白河边上的小镇,却是他生命的转折点。凤凰——保靖——北京,是沈从文生命列车的三大站。这样,我们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沈从文在一生众多照片中,常常选取他摄于保靖的照片放在著作的开卷,而在《从文自传》18篇中,有3篇写保靖对他的影响,且将写保靖的作为压卷之作,命名为《转机》。这里,保靖在沈从文生命中的意义,由他自己托盘道出。后来,沈从文对大学生说,一个人一生中总有一个使生命出现转机的地方,珍惜它,把握它,是非常重要的。大学阶段机会难得,你们要珍惜。
沈从文背着行李走下车,走出前门车站,面对着茫茫北京城,一下子愣住了,半天才说一句话:“北京真大啊!”但他马上打起了精神,在心底说:“北京,我要来征服你了。”
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,据报纸上说有的是上学机会。那时的大作家都是教授和学者。因此,沈从文认为,必须首先考进大学,受到专门训练,有学识、有声望才有可能成为大作家,才能担当起唤起民众、改造社会的责任。他把考进大学作为他当时的主要目标。-沈从文既穷,又未上过新学,当然考不上大学。他在私立学校的入学考试中成绩就不佳,加上没有中学毕业文凭,想考国立北京大学更是没门。他的外语更差,连英文字母都背不好。当时丁西林和陈源都教过他外语,希望把这位学生送去剑桥上学,可沈从文使不上力。他考过几次大学都名落孙山。他到大学去听课,但没取得大学生身份。他姐夫田中一问他来北京干什么,北京现有1万大学生,毕业后无事可做,哪有你在湘西做老总有出息。沈从文说:“可是我怎么做下去。6年中,我眼看在脚边杀了上万的无辜平民。除了被杀的人留下愚蠢残忍的印象,什么都学不到!我实在呆不下去了,才跑出来寻找理想,读点书好救救这个围家。这个国家这么下去实在要不得!”
沈从文进北京是中围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,他住在酉西会馆,和一个同乡去大学听课。钱用光了,生活十分困难。他结识了一些大学生,常常在开餐时访问他们,目的是混餐饭吃。冬天来临,严寒的北京城里,沈从文还穿着单衣,他买不起棉衣,他生不起炉子,有时烧几张废纸取暖,然后跑步跳跃御寒。但因腹内空空,也就更加无热量,更加疲累。在这饥寒交迫的日子里,沈从文只好给一些名人写信,或请教,或求援。他那时还是个无名青年,可当时的大名人郁达夫收到信后,亲自前来看他,见他正坐在床上,将双脚伸在薄被里取暖读书,郁达夫非常感动,便请他去餐馆饱吃一顿。郁达夫身上只有5元钱,二人吃去1元多,还剩3元多便全给了沈从文,那时的几元钱是救命钱。几十年后,沈从文在吉首大学谈起这件事时,还老泪纵横地表达了对郁达夫的感激之情。郁达夫见过沈从文的状况后,忍不住当晚写了《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》发表,劝沈从文弃北京回乡去。但沈从文没有回乡,他咬住牙关坚持着。走投无路的沈从文曾考虑去当警察,甚至想再去当兵。当时奉天、直隶两帮军阀都在北京招兵,为了壮大声势,招兵队伍后面总要跟上一排衣衫褴褛的流浪儿吹吹打打吸引观众。沈从文不只一次在这种不体面队伍里混过。他甚至跟这群队伍到一家旅店去排练过站队。直到招兵站要他按指纹领伙食津贴时,他才溜掉,打定主意多熬一天再说。想到自己的理想,他还是选择了从文。他于是去打工,边打工边学习,边写作。他记住有志者事竟成。不要常立志,贵在立志长。沈从文终于成功了。没有几年,他成了知名作家。1928年,他迁居上海,胡适聘他到中国公学教写作课。这可是破天荒的创举,一个没有小学文凭的人,登上大学讲台当教授。后来又当青岛大学、北京大学的教授。沈从文走进了学者行列。这期间,沈从文创作了《边城》、《丈夫》等小说,写了大量的诗歌和论文。他试验了各种体裁,被称为多产作家。就小说来说,他不断探索新写法。那时新文化运动刚刚胜利,但小说写法不多。沈从文大胆试验,勇于探索,又被称为文体作家。他一生出了100多本集子,大多是20世纪20~30年代写成。现在有人谈到中国现代文学,只概括出两位代表,即鲁迅与沈从文。有的人不同意这种说法,写文讲话批驳,但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的市场。这个说法对与不对不是本文能评判的,但有一点可以说,即沈从文确实取得了伟大成就,瑞典文学院里,他已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。可惜他逝世太早了些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沈从文又欢呼新生活,写过一些作品。但是,由于“左”倾文艺政策的限制,他只能写“假”、“大”、“空”,不能写自己的切身感受。作家的生命形式就是写作,一旦不能写作,生命的意义也就停止了。他当时的痛苦无奈是难以言传的。他感到自己行将老去了。面对新社会,他茫然无措。他不能从事写作,便被安排去故宫干文物工作。他的身影从此从文坛上消失了。但是沈从文并没有自暴自弃,自甘沉沦。他知道他无法选择时代,但时代可以选择他或抛弃他。他的工作成功了,就是接受了时代的选择,失败了,就是受到时代的抛弃。他不是为自己的小名小利,他有一颗为人类造福的博大爱心。有了这爱心,我们就能理解他一生的不停追求了。
沈从文从事古代文物研究,他完成生命形式的转换工作,从文学艺术转向文物艺术。他每天去文物馆上班,给千万种文物写卡片。他干一行爱一行,全身心投入进去,常常忘记吃饭,忘记休息,忘记睡觉,忘记了自己的存在。这损坏了他的身体。尤其是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他吃了不少苦。他的工作被迫停止。罚他打扫女厕所时,他一边打扫一边思考文物研究。后来他被下放到湖北的咸宁。历史博物馆只有他和两位老工人离京下放。他的老伴张兆和也下放到咸宁,但离得很远,要坐半天车,还要走十几里山路。他等于孤单生活着,但是他劳动之余还看书、做笔记。“尺壁非吾宝,寸阴宜所争”,为修订他的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》,在湖北山地,他就凭记忆所及,把图稿中疏忽遗漏或多余处,一一用签条记录下来,准备日后有机会补改。劳苦加上缺乏营养,还要用脑子,他的身体已经很差了。因为生病被同意回京,他孤孤单单一个人回到北京车堂子胡同51号。原来的3间小房子早被人占去两间,只留给他一问10平方米宽的卧室兼工作室,里面还放有别人“借住”时放的一些杂物。做饭,只好在屋檐下摆一个小煤炉,有时忘了加煤,有时又因下雨把煤火淋熄了。他一心一意修订他的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》。“真可怜!”同乡朱早观将军的儿子朱一葵后来回忆说:“那次我去看他,他开着灯,在伏案写作,桌上还有一碗冷饭。我进去了,他还没发现,直到我凑到他耳边叫了一声‘沈伯’,他才抬起头来问:‘你几时来的?’”
就这样,沈从文坚持文物研究从1957年到1983年,他用惊动文坛的大笔,写出并发表了《龙凤图案的应用和发展》、《谈染缬》、《蜀中锦》、《江陵楚墓出土的丝织品》等近30篇古代文物研究论文,还出版了《唐宋铜镜》、《龙凤艺术》、《明锦》、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》等专著。在外国首脑访问中国时,中国首脑把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》作为国宝赠送给了外国客人。
沈从文就是这样创造国宝的。他干文学,文学成为国宝;干研究,研究成为国宝。这个湘西儿子从边城走向了世界。他为我们树立了精神丰碑,碑上写道:追求理想,吃苦耐劳,执著无悔,面对现实,一往直前。
沈从文去世时很平静,面容很安详。他立下遗嘱不要开追悼会,不要惊动任何人,把骨灰带回家乡,将一部分撒到凤凰县的山河里。他的出生与去世都没有惊动这个世界。太阳照常升起与落下,但这个世界经他走了一遭,却有了许多不同处。他的身影消失了,但是他的声音湘西人至今记忆犹新。他去世前,吉首大学派人扛着录像机去采访他,请求他给吉大师生讲几句话。面对录像机,面对吉大师生,他说:“告诉吉首大学的师生们,要不怕苦。当年我来北京时,有时饭都吃不上,冬天,零下二十度,只穿两件单衣,但我抱着个理想……”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